寒地水稻强化栽培是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,充分利用光和作用及土壤养分、水分等,发挥水稻自身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的优势,从而达到提高水稻单产产量,降低成本,增加效益的目的。
其栽培核心技术,以小苗移植,单本稀植,最小量灌溉为主,重视有机肥的投入,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,促进根系发达和活力,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,提高产量。
该技术起源于马达加斯加,应用此技术,改变过去种稻投入高、收入低的局面,创造最高公顷产量超过1.5万公斤的记录,同时改变环境质量。如今孟加拉国、斯里兰卡、印度等南亚国家都开始利用该技术,目前日本水稻生产也大力推广小苗移栽,单本稀植、湿干交替节水灌溉的栽培技术。我国浙江、四川、江苏等地也大面积采用强化栽培种植,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。我公司、研究所连续进行了六年的试验,08年面积扩大到5000亩,均获得成功,平均垧产1.75万斤,最高的超过2万斤。 由此可见,强化栽培这一先进技术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。它产量高、米质优、节水,成本低、效益好。这种环保型新的栽培模式在不久的时间里定会取代20多年来的传统水稻栽培模式。
一、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原理
1、充分利用水稻低节位分蘖优势。
水稻分蘖是按一定顺序发生和产生的。当土壤和其它各种条件适宜,12片叶水稻品种、单株分蘖总数可达84个茎蘖穗。
2、促进根系发达,增强根系活力。
根据植物生长有向光性、向水性、向肥性的特性,采用间渴灌溉,适当阁田,全层施肥等技术,促使水稻根系向周围和深层延伸,达到根深叶茂的目的。
二、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
1、小苗移栽:
在2叶期移栽,秧龄在10-15天,能充分利用种子营养所产生的物质,抗低温、抗风、抗病,避免幼苗期相互竞争养分、水分,光照不良等生长环境,使个体秧苗有一个理想生长环境,真正达到壮秧程度。大苗移栽,虽然生产期延长,但是抗低温能力、抗风能力下降,种子营养所生产的物质受到损伤。如移栽时大量根系被去掉,上部叶片因蒸发量大而失去大部分生物能量,使秧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,缓苗时间长。在最佳条件下5天后才能发出新根和心叶,还有在移栽和缓苗期间,正是秧苗在3.5-4.5叶期也是低节位分蘖形成期,移栽时造成植伤苗后,使低节位分蘖不能正常发育。还有30-35天秧龄,在苗床里由于相互争光、争肥、争水、使个体秧苗素质减弱,很容易产生青枯病、立枯病,秧苗发黄,给移栽后田间管理造成许多困难,生育期延后7-10天。
2、稀植,单本移栽每平方米15穴左右,几何摆栽或抛栽。
稀植前期能增加较多根系和分蘖,后期通风通光好,能提高地温,增加根系和活力,增强抵抗能力,减少病虫害,叶片不早衰,籽粒饱满,结实率高。单本移栽秧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分蘖多、穗头大、有效粒多、千粒重大,达到成本低,产量高,品质好,效益高的目的。
3、干湿交替:中期阁田节水管理
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以最小灌溉为主,改善土壤环境和土壤结构,使根系有更充足的氧气,增加根系活力。间歇灌溉在整个生育期间保持2-4天有水,2-4天湿润,中期阁田是指在分蘖末期穗分化期前阁田1周左右,主要增加水稻根系的氧气供应,促进根系生长,增强根系活力,降低无效分蘖,提高茎杆抗倒伏能力。